通知公告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
关于举办2025年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忻州师范学院校级赛事的通知

时间:2025年03月21日 15:00  作者:  点击量:

共青团忻州师范学院委员会

 

 

院团委20256

 

 

关于举办2025年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

科技作品竞赛忻州师范学院校级赛事的通知

 

各系(院)团委:

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进一步引导和激励我校广大学生创新创造热情,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,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,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,发现和培养有作为、有潜力的学术科技优秀人才,同时为山西省和全国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拔作品。校团委现举办2025年忻州师范学院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。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:

一、比赛时间

2024年7月--2025年4月

二、参赛资格及竞赛内容

(一)参赛资格

凡在20256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学生。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20256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,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。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(论文)、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、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(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)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。每个人最多负责一个项目,参加的项目不超过2个。

(二)竞赛内容

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、科技发明制作三类。

每一大类具体类别划分如下:

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分类如下:

A.信息技术(包括计算机、电信、 通讯、电子等) ;

B.数理(包括数学、物 理、地球与空间科学等) ;

C.生命科学(包括生物、农学、药学、医学、健康、 卫生、食品等) ;

D.能源化工(包括能源、材料、石油、化学、化工、生态、环保等)

哲学社会科学类:

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作品所属领域限定在发展成就、文明文化、美丽中国、民生福祉、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

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:

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、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;

B类指投入较少,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、小制作等。

(三)参赛要求

1.申报个人作品的,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%以上的研究工作,作品鉴定书、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,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;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,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,均须申报集体作品。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。

2.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,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,否则不予评审: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,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;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,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,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、生长不利的影响;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;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,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;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,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。

3.参赛项目内容必须健康向上,参赛团队应对项目拥有所有权和知识产权,不得有抄袭、剽窃等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。

4.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。作品完成竞赛申报后,作品题目、作者、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不得变动。

三、竞赛流程

大赛分为系级初赛,校级复赛、决赛两个阶段,由专业评委对项目进行筛选;团队形成项目说明报告,进行公开答辩和展示项目成果。

(一)系级初赛

初赛由各系(院)按“挑战杯”章程有关规定举办本系的竞赛活动,广泛发动学生参与。参赛作品经系级评审排名后在2025325日之前,择优推荐作品并提交作品申报书(附件1)、支撑材料、汇总表(附件2)参加校级复赛。电子版报送至校学生会邮箱xzsyxsh@163.com,纸质版由单位盖章后报送至校学生会办公室(美术楼113)。成员同属一个院系的团队方案由所在系提交,跨专业组队的团队方案需要由队长所在系提交。

(二)校级复赛

20253月下旬,参赛项目进行复赛。复赛阶段由校团委组织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筛选,通过赛选进入决赛。

(三)校级决赛

202548日,决赛阶段由各参赛项目团队制作项目展示介绍或路演PPT进行现场答辩,并进行专家评审,最终确定校赛等次,公示后推荐参加省赛项。

四、奖项设置

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、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、一等奖、二等奖、三等奖和优秀奖,评奖不分年级;面向各系(院)设“优秀组织奖”,结合组织情况、活动参与情况、获奖情况等综合评定;同时设“优秀指导教师奖”,对于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。

五、有关要求

1.各系(院)高度重视,健全机构,加强领导,组成由本单位主管领导牵头,团委、学生会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,做好竞赛组织的有关工作。突出竞赛的学术性、科技性和普遍性,鼓励更多同学参与竞赛,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竞赛消息,接受学生咨询,进行广泛动员,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.

2.坚持把学生培养作为“挑战杯”竞赛的首要目标,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。制定系级“挑战杯”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实施细则、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;提高学生对此的积极性;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激励;负责项目的指导和服务工作,为项目开展提供包括人才、技术、场地、设备和实验条件等综合资源支持。

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共青团忻州师范学院委员会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  忻州师范学院教务部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  2025321